华体汇体育app

双减背景下天文馆儿童教育资源设计初探

发布时间:2024-01-10 06:00:04 作者: 华体汇体育app

  教育逐渐取代研究成为博物馆首要的功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属性写进地方性法规、同时由于双减政策,公众对于素质教育需求日趋增加。上海天文馆在筹备期便进行了儿童天文科普教育的探索,开发以儿童为中心的天文科普绘本,同步设计配套的教育资源,培养小孩子对于天文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可持续的学习方法。

  天文馆是一种特别的科普场馆,它再现深邃的星空,展示神秘的宇宙世界,带领观众暂时脱离尘世,激起每一个人对星空和宇宙的敬重,思考天与人的关系。天文馆还展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观众从中既能体会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也能领略宇宙的伟大力量。作为人,既要谦卑,也要坚信科学的力量,这是建设天文馆的重要意义。

  2021年开放的上海天文馆以“连接人与宇宙”为设计理念,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为使命,以“为人们塑造完整的宇宙观”为愿景,鼓励人们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来。是一座融收藏展示、科普教育、观测研究、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际一流天文馆。

  天文学一直以来都给人晦涩难懂的印象,怎么样才能做好天文科普,如何把天文知识变成儿童能够理解的内容,是天文科普教育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天文馆教育体系中,只有加入以儿童为中心而专门研发的教育资源,开展适合儿童认知的教育活动,才能完善天文馆社会教育功能。

  我国对博物馆的定义源于1956年5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博物馆的三重基本性质和两项基本任务,即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的三重性质和博物馆应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两项基本任务。从这个定义能够准确的看出,博物馆的第一个任务还是科学研究。

  2022年,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上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条例第一章第六条指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等应当依法开展科普工作。社会各界应当依法参加科普活动。第二章第九条指出上海科技馆是本市重要的综合性科普场馆,应当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发挥科普示范功能。条例对科普活动、科普资源等建设作了规定,科普场馆发挥教育属性开展科普工作已经被写入地方性法规。这一条例的颁布将有利于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弘扬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21年7月24日,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后,孩子们该怎么样度过课余的闲暇时光?《意见》指出要征集和开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作为国家基础科普设施的博物馆应当顺应时代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依托丰富的场馆资源积极研发打造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大力推动科技、文化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全方面促进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满足公众对于科普的潜在需求,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方法、助力“双减”落实落地。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博物馆在儿童校外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适合18个月到3岁儿童的教育活动“幼儿故事时间”;博物馆的“故事书舞会”是针对3-6、7岁儿童的活动;圣何塞儿童探索博物馆面向6-10岁儿童的社区教育项目,家庭教育项目等。他们对除了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展览以外,还能结合展品收藏等开展一系列有针对不一样年龄段儿童及青少年的活动。但是在我国针对学龄前,真正适合儿童的教育实践相对较为薄弱。很少有专门为学龄前至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或者活动形式太成人,比如依托儿童展览的讲解、基于课标的课程、复合性的手作比如剪纸绘画等等。

  作为科普教育阵地的博物馆,应该充分了解低年龄儿童的特点,除了提供适合儿童的展览,同时也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思想、情感,设计适合儿童的教育资源,让儿童在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察觉缺陷、处理问题,挖掘儿童的潜能,实现教育目标。

  上海天文馆作为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承担起自己的教育属性,基于丰富的展览展示资源开发了众多的科普教育活动,形成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较为完整的分众科普教育体系。

  学龄前期是儿童思维发展关键期,是培养和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关键期,因此对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被列为上海天文馆展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建设筹备期便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出于这样的考虑,上海天文馆除了设计适合儿童探索天文知识的展区以外,还推出了适合儿童的原创天文主题绘本《寻找失去的星空》以及配套教育活动资源。

  绘本不同于一般的图画故事书,它一般用组图来讲述故事或者传递信息,文字很少,主要是画面的内容补充。受众也基本为学龄前儿童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主题上,绘本一般讲述人生道理、自然科学现象知识、简单富有意义的故事等等,都是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的传播。随着学龄前教育慢慢的被重视,慢慢的变多的家长会给孩子选择绘本作为第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从而加深儿童在思维、语言、情感、知识的认知。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绘本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2 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呼吁;美国将“阅读优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轴;英国教育部发出“把儿童的阅读教育进行到底”的号召;日本政府开展“图书起跑线 年代国外绘本逐渐引入到中国市场,我国对于绘本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们的重视,例如方卫平、梅子涵教授等多年来也一直呼吁让孩子阅读经典的绘本,认为经典的绘本应该是孩子的“人生第一本书”。

  在国内绘本市场上,按照绘本版权所属,大致上可以分为引进绘本和原创绘本两类。但是在国内绘本市场、书店、销售平台,销售量占前列的主要是引进绘本。我国原创绘本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也是依托典故、童话等进行改编。在画面上,引进绘本图文制作精良,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原创绘本则是以文字为主,图片作为文字的补充。

  所以,上海天文馆就在展陈设计的同时研发天文原创主题绘本。考虑到生活在城市中的很多孩子都没见过纯净的星空。夜晚仰望天空的时候,除了一抹寂静的夜空,少掉了很多数星星的乐趣,更缺少了对星座的想象。他们可能无从知道造成这些的缘由是光污染,同时,光污染甚至还会影响到自然万物的生存,影响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为了提倡“暗夜保护”的理念,为了给孩子的好奇心留下一片纯净的星空,于是就推出了《寻找失去的星空》这本天文科普绘本。绘本打破了传统的故事图册与科普画册的壁垒,将两者进行了结合。用具有现实意义的童话故事,引发儿童对星空的兴趣,倡导暗夜保护意识。使用了大量的绘本元素,将科学知识融入画面,潜移默化地解释了城市中为什么看不到星星、如何减少光污染等问题,用仅有的少量的文字对画面内容的进行简单补充。这种图文结合、以图叙事的做法既增添了趣味,也更加贴近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阅读习惯。在家长或者老师的陪伴下阅读,孩子们可以观察书中的各种细节,开展各种对于剧情的想象。同时,为了弥补正文画面中天文科学知识,或是说对于成年阅读者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在绘本末页,配合绘本内容,设计了“笔记本”环节,这部分的内容就将绘本中可能涉及到的天文知识进行了梳理和补充。

  作为区别于在学校和课堂中的学习方式,博物馆教育一般定义为非正式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根据赵健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研究报告《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人、场所与活动》中总结,非正式环境下科学学习的六个目标发展科学兴趣、理解科学知识、从事科学推理、反思科学、参与科学实践、认同科学事业,因此除了绘本本身以外,天文馆还以这六个目标为框架专门开发了针对3-8岁儿童的“天文绘本带读”线下课程,带领孩子和家长一同认识星空,认识宇宙,保护暗夜。

  绘本带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读”绘本。一般家长在带着孩子看绘本的时候,习惯于单方面的读文字讲画面,忽略了很多儿童在阅读时的反馈与互动。所以在开发绘本带读线下课程的时候,需要明确带读孩子的年龄范围,最大限度地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在带读的过程中利用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水平,带领孩子一起想象,一起探索,才能真正达到带读的目的。

  从绘本的书名《寻找失去的星空》说起。一般来说,3-8岁的儿童都有过抬头看夜空的经历,所以,用“星空”作为带读的引入,和孩子聊聊看星星的经历等等,再提到“寻找”。为什么天上的星星有时少有时多,为什么只有在夜晚能看到星星?为什么星星就在天上,然而主人公要去寻找星空呢?于是,带着似曾相识经历,对未知的好奇,和主人公一起开始一段奇妙经历。

  科普绘本必然包含了很多科学知识。对于天文科普绘本来说,涉及的科学知识可能对于家长来说都不一定马上能够理解,所以要使用合适的方法。绘本中通过画面描述了很多场景比如灯火辉煌的城市,抬头看天,是不是特别难看到星星。郊区、荒漠、森林的夜晚一片静谧,是不是星光会更加璀璨等。光芒万丈的夜景、朦胧灯罩下笼罩的城市、山顶漆黑的夜,在这些场景中,引导孩子通过比较、观察、思考,就能获得结论城市灯光太亮。

  在知道了灯光会影响星光的结论后,那么如何能够大大减少灯光呢?通过带读,跟着主人公的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不必要的灯光。比如,没有灯罩的路灯、朝天打的巨型射灯、无人的房间开着的灯、夜晚开灯房间拉开的窗帘、商场屋顶绚丽的霓虹灯等等。那么怎么去减少呢?通过绘本画面指引,孩子们可以通过思考总结发现给路灯加上灯罩、拉上房间的窗帘、没人的房间关灯、减少所有不必要的灯光,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减少光污染的手段。

  光污染除了影响我们抬头仰望星空以外,还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其他影响吗?所有的星星都是一个颜色吗?不用望远镜我们能看到多少星星呢?这样一个时间段,绘本末尾的“笔记本”就能发挥作用,帮助带读者和儿童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

  绘本配套的学习材料包,是一个主人公同款的小灯笼。和家长一起完成手工,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都是培养小孩子动手能力的一种方法。同时也鼓励孩子将自制灯笼像主人公一样放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灯光。

  绘本最后,璀璨的星空代替了新年烟花。也是鼓励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在某个特定的时节,关上灯,抬头看星空,用心去感受自然带给我们的美丽夜景。了解光污染对于动物、人类、地球会产生的影响,意识到保护暗夜的重要性。

  整个带读过程根据这六个维度的学习目标层层展开,互相关联,让整个学习过程既具有互动性,又能在绘本设定的情景中学习。在学习了天文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很多跨学科的科学内容。带动了孩子们在学习之前可以先培养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并且把这种学习方法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持续下去。

  在如今博物馆教育日趋被公众重视,作为科普教育传播的重要阵地,天文馆在给公众提供精美展陈同时,也更应该关注儿童对于天文知识的需求,以儿童为中心,设计符合儿童的教育活动及产品。从而提升场馆温度,担起新时代科普场馆的使命职责,以高品质科普供给和高水平场馆服务,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4]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心理初探[J].博物馆研究,2014(3):12-16.

  [5]史玉红.浅析儿童绘本发展现状[J].都市家教,2017(9):247.

  [6]赵健.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研究报告《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人、场所与活动》[R].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1(05):323-324.